4月13日下午两点,外语学院3008会议室的圆桌周围已经早早地坐满了人,有本科生,硕士,博士,也有教师,学者和记者。大家都在期待着半个小时后由澳大利亚著名诗人和作家欧阳昱教授带来的《诗与法:诗的故事和故事的诗》的讲座。欧阳昱老师是从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外语学院走出的佼佼学子,他游学海外,从事中英双语文学创作翻译和批评,著作等身,蜚声澳华文学界。阔别十年重回珞珈山,欧阳教授的到来让在座的师生分外关注和期待。
一袭牛仔衬衫,黑色双肩背包,欧阳教授就以这样一个低调简约的形象不期然走进了会议室。负责协调会议设备的外院老师,不禁感叹,“除了头发白了点,欧阳老师一点都没变啊!”回到他曾经工作学习的外语学院,见到在座师生,欧阳老师显得神采奕奕。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忠主任向大家介绍了欧阳昱教授,感谢欧阳昱教授为外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所做的开创性工作,高度评价了欧阳老师在澳华文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和发挥的先驱带头作用。本次讲座,将以欧阳教授众多诗歌作品中,在法庭上发生的故事为对象,展开有关诗歌、翻译和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讨论。
《诗言事》是欧阳昱教授2018年刚刚出版的诗集,欧阳昱教授从这部最新的作品入手,首先表明了他对诗歌的认识,“诗不是远方,不是某种虚泛难以言说的东西,而是与诗人生活经历有关的实在。”欧阳教授坦言,这种对诗歌的感悟是从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以来的感受,他周游各国的经历,他与多国,多民族,多文化的接触,使他笔下的诗歌逐渐开始“讲自己的事,说自己的经历”。 在诗歌创作上,欧阳教授从来不走寻常路。都说“诗言志”,欧阳老师的诗更多的是“诗言事”,每一首诗都是他生活中的某一桩,某一件,而呈现这些事的文学方式有很多种,诗也是一种,新颖而不拘的一种。体裁是文学中常常拿来区分和评判的一个标准,但是太拘泥于体裁的考量,就会限制文学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多样化。作为先锋派诗人作家,欧阳教授鼓励在座的师生跳出陈规,大胆创作。
在欧阳教授的带领下,大家进入到诗歌乐园中,一个个和法庭官司有关的小故事以诗的形式呈现,新奇,有趣,耐人寻味。这些故事里,有因为贪便宜而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华人;有大家不熟悉的白人平民阶层,还有土著人;有分居多年,貌合神离的夫妻;有遭受性骚扰的职工等等。他们在法庭上都要寻求翻译的帮助,而因为从事翻译,欧阳老师得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在把故事转化为诗的过程中,欧阳老师尤其强调“现场写作”,他说,很多好的灵感和感悟都是在自己正在经历时迸发的,所以一定要随身带着纸笔,随时记录和创作,这样的方法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在担当口译员的过程中,欧阳老师也深刻体会到中英文翻译的不易和巧妙。他同时也把对语言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例如,“借”这个动词在中文中表示动作的双向性,借出与借入都是一个字“借”;英文中则不然,借出是“lend”借入是“borrow”,但是华人在表述时往往就产生歧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误解,一定要巧妙处理;再如说中文,Ta可能指“她”或者“他”,性别的区分是听不出来的,在英文中只能两者兼顾,再让法官引导当事人进行区分。最简单的东西最难翻译,这些翻译经历,可谓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挑战。欧阳老师据此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翻译其实不仅仅讲究技巧,还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同样的文本,学过文学的人对情景的理解更到位,对语言的拿捏更传神,译出的东西更贴切原文,所以欧阳老师特意强调了“口译的文学性”,鼓励大家一定要多读书,中英文都要读,这样置身现实场景中,才会有切身的体会,才会有更精准的翻译。
在欧阳老师一个个充满文化碰撞的诗与故事间,大家感受最多的就是欧阳教授的蓬勃的创作激情和敏锐的创新思维。欧阳教授提到,“我就是要写出发表不了的作品”,这句话可能最好地诠释了欧阳教授在诗歌和小说的先锋派精神,一腔突破条条框框和挣脱传统枷锁的开路人的果敢与豪气。欧阳教授也分享了他开设创意写作课程(creative writing)的形式,如取消考试考核,改做手作书;创立诗评群,鼓励大家大胆“砸诗评诗”,开展诗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座的有为《华文文学》杂志“欧阳昱专栏”投稿的华裔文学研究专家,他们同欧阳教授开展了讨论;公司文学院的博士生与欧阳昱教授探讨了《淘金地》中的创作形式,以及历史与苦难的主题;还有本科生参与讨论,与欧阳教授探讨诗歌的形式体裁;已经毕业的外院研究生从创伤理论研究欧阳教授的“黄州三部曲”,也了解了欧阳教授的心路历程。大家情绪高涨,讲座互动热烈,最后在黄忠主任的总结后圆满结束。
欧阳昱教授的讲座和分享中有很多闪光的评论与见解,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备受大家喜爱。永恒的文学,不老的创作,愿每个在文学之海徜徉的人,归来仍是那个不忘初心的少年。
(撰稿人:刘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