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公司新闻

用公理化思维解读中华经典——记甘筱青教授讲座

2016-04-11 来源: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 浏览量:

4月7日下午两点,在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外语学院3008会议室,现任九江学院董事长甘筱青带来了一场发人深省的讲座——“先秦儒学的公理化诠释:解读中华经典的新视野”,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外语学院经理杜青钢也出席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甘筱青教授简单介绍了其个人经历,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到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从南昌大学副董事长再到九江学院董事长,甘教授本身就有着复合型的学术背景,带了些许传奇色彩。了解其自身故事后也就不难理解甘教授所带领的研究课题——“先秦儒学的公理化结构”的独特之处了。

甘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创意产生的背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剖析引导人们开始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定义。习近平主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并以“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论语》等儒学经典的思想和理念作为例子。而西方学者亨廷顿又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国家间的对抗和联合;“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这些客观需求都推动着人们寻求不同文明话语对接的方式,以期用文明对话来避免“文化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先秦儒学的公理化结构就给中华经典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随后,甘教授从数学和西方哲学的角度指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系统性差异,并对“公理化诠释”做出了定义。西方文化体系的四条基本公理为个人重于群体,人皆自私;人生而平等;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和思维获得知识,但思考重于学习;群体的价值在于为个人服务。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体系,也有相应的四条基本公理:个人与群体都要有自己的利益,“仁者爱人”;人生而在群体中定位;学习比思考重要;个人的价值在于为群体作贡献。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使得西方对《论语》等中华经典产生了一些误解,难以找到中国哲学中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甘教授解释道,用公理化的方法诠释《论语》,是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以基本假设、定义、公理为基本要素,推导证明众多蕴含在《论语》中的客观命题,从而将隐含在《论语》中的逻辑体系凸显出来,便于东西方人士超越不同文化语境的局限,共同地用理性的方式理解和准确把握孔子思想。

甘教授进一步阐释了《论语》的逻辑切入点,即矛盾处于“中庸状态”之时。就《论语》体现的思想来看,孔子并不否定事物的质变,但他最关注的还是社会矛盾发展的“中庸状态”。“中庸”在《论语》中不仅是统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主导精神,而且也代表了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贯穿于人的最基本行为准则和最高的道德境界之中。

而事实上,在世界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之间),在古中国、古希腊、以色列、古印度等地的先哲们,包括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释迦牟尼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性伦理的原则:以“中”为中心,强调“适中”、“适度”。这种酷似,表明不同文明之间是完全可以沟通的,而且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矛盾的普遍认识,是对 “过犹不及” 和避免极端行为的辩证感悟。

甘教授及其带领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其著作《<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呈现。该书根据《论语》中主要的四类语录立德、从政、为学、养性分成了不同的章节,系统地将公理化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不同的篇章当中。

甘教授表示他所做的努力是为中国作为大国崛起这一使命而致力于文化传播,同时也鼓励青年们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当中。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记者:江安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