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年6月23日上午十点,在湖北省博物馆,大英部党总支与外应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一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荆楚百年英杰志愿讲解服务。
图为大英部党总支及外应研究生支部的党员同志
担任本次志愿讲解服务的讲解员是大英部党总支入党积极分子刘莹同志,其他党员同志则负责承担为参观群众答疑讲解服务。
图为刘莹同志为党员同志及参观群众讲解
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近代以来,荆山楚水更是英杰辈出。其中,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他们从不同方面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湖北省博物馆的《荆楚百年英杰》展览,从众多湖北近现代杰出人物中,选取了董必武、李先念、施洋、陈潭秋、徐海东、王树声等100余位,以图片结合实物的方式简要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与风采。
荆楚百年英杰人物展
图为刘莹同志讲解展览概况
首先,刘莹同志向党员同志及参观群众讲解了出身于荆楚大地的为新中国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元首们。
董必武是湖北红安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早年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他由民主革命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0年春,董必武发起创办武汉中学,并与陈潭秋等以此为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董必武作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之一,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此外,陈潭秋、李汉俊等5位湖北籍代表也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1949年10月1日,董必武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出席开国大典。建国后,他先后任最高法院经理、国家副主席和代主席等职。即便身居高位,董必武同志依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终身学习。若有余暇,董必武总是在书房博览群书。为了便于国际交往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在花甲之年还不断地复习英语、日语,并重新学习俄语。
董必武同志
接着,刘莹同志向党员同志们和参观群众介绍了另一位出身荆楚大地的杰出国家元首,李先念。
李先念是湖北红安人,与董必武是同乡。他一生功勋卓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革命战争年代,他是有着杰出指挥才能的“不下马的将军”。他带领新四军,历经八年艰苦抗战,于1945年8月,成功将日军敌寇赶出中华大地。建国以来,他是运筹帷幄的经济管理家。1949年5月,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全面主持湖北省的党、政、军工作。
在1954年9月举行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先念当选为政务院副总理。同时,他还兼任财政部长,分管财政、金融、商贸等方面的工作,。
李先念同志
李先念作为主要决策人之一,为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十年内乱作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家主席后,李先念为发展中外友好合作关系多次出访。图为1985年7月他在美国总统里根主持的欢迎仪式上致辞。
这片红色热土,不仅孕育了指点江山的杰出领导人,还培育了一大批捐躯为国,舍生取义的革命先烈。
革命先烈
施洋被誉为“劳工律师”,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2月15日因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被北洋军阀杀害于武昌。施洋牺牲后,遗体安葬在武昌洪山。解放后,武汉市在洪山重修施洋烈士墓,并扩建成陵园,以为永久纪念。施洋是第一个以律师身份为党的事业奋斗而牺牲的人,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最早的烈士之一。
李汉俊同志是各位党员同志耳熟能详的革命先烈。李汉俊对上海及武汉早期党组织的创建都有过重要影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时带回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与陈独秀等创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次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图为刘莹同志讲解李汉俊同志先进事迹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居住的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解放后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此外,陈潭秋同志也是湖北人民非常熟悉的革命先烈。
陈潭秋是湖北黄冈(黄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与领导了武汉各界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秋与董必武等创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在湖北、江西参与领导员工、妇女和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二七大罢工。
近现代百余年以来,湖北人才济济、英杰辈出,他们在不同方面英勇奋斗、不懈追求,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颂扬。
图为刘莹同志向党员同志及参观群众讲解红色先烈英雄事迹
本次荆楚百年英杰志愿讲解服务中,通过刘莹同志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党员同志们铭记了在荆楚大地这一片红色热土上,千千万的仁人志士为共产党及新中国的诞生和建立做出巨大贡献。建党百年之际,通过此次活动,让党员同志们铭记先烈,继承并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终身学习的红色精神,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贡献力量。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张虹雨、胡颖报道)